论中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位乎中。人必君,则人也。君必位,则君也。臣民亦君也。君者,均也。君者,羣也。臣民莫非君之羣也,必君而后可以羣而均也。一身,则心为君也。君呈象于四体百骸,则元首为君也,若臣若民莫不有身也,莫不有四体百骸也,莫不有四体百骸,则莫不有元首也。莫不有身,则莫不有心也。莫不有元首、莫不有心,则莫不有君也。君莫非中也。
尧之所以必于中而允执之者,欲人人之透心也。透心则心有主,而于四体百骸可以贯也。不惟贯乎己,贯乎人也。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莫非人也。贯乎人,所以贯乎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人心而道心也。道心,道其心于君也。君其心于君臣,可以羣君臣,而君臣可均也。不然,则君不君,臣不臣,不羣不均矣。君其心于父子,可以群父子,而父子可均也。不然,则父不父,子不子,不羣不均矣。至于可以群夫妇而夫妇均,可以群昆弟而昆弟均,可以羣朋友而朋友均者,莫非君其心于道也,中也。中也者,道之主也;心也,不可以不执也。执之不可以不允也。惟精惟一,而后能允执也。惟钦惟慎,而后能精一也。精一惟授禹于授位之初者,亦惟忧其心之或危或微,而亦必得透心之人,如禹之无间乎己之透心,以永保其中于君于位,而自不危不微以解忧也。解舜之忧必禹,解尧之忧必舜。尧之下不独一舜也,何为以不得舜为忧,舜之下不独一禹也,何为以不得禹为忧?尧惟于中而允执,非舜不能受允执也。舜惟于中而精一,非禹不能受精一也。尧授位于舜而不授位于丹朱,是允执也。舜授位于禹而不授位于商均,是精一也。于中而精一而允执,则得人亦允执而精一也。苟非惟精惟一而允执在中,何为得舜得禹之执且允、一且精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