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 > 正文 >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卷下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卷下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太霞老人薛致玄述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纂云:支离所为者,已具首章消释。又云百姓日用而不知者。

钞曰:《易系》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此言上德不以德为德,故百姓日用而不知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纂云:下德者,进用渐彰,至一浇散。

钞曰:一至一者,《庄子·缮性篇》云: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韦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牺,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今碧虚取以为证,云下德者,进用渐彰,至一浇散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纂云:无思无虑,而心自无为。忘功忘名,而迸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纂云:神配阴阳,明勳日月,民皆仰#1戴,咸共乐推,麟凤见而嘉祥来,謌谣彰而有以为也。

钞曰:《前汉列传》 第二十八云:公孙弘,苜川薛人也。武帝元光五年,徵贤良文学对策。弘曰: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於上,百姓和合於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则无疾,无疾则不夭,故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又云謌谣彰而有以为也者。《孟子·万章章句上》云: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力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狱讼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枢謌者,不枢謌尧之子而枢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今碧虚取以为说,云神配阴阳,明効日月,民皆仰戴,咸共乐推,麟凤见而嘉祥来,谓謌彰而有以为也。此证解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之应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纂云:夫礼者,履也。谓履道而行,辨上下,定贵贱。

钞曰:辨上下者,《易·履卦大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者是也。

纂又云:玉帛交驰。

钞曰:如《鲁语·阳货篇》云: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又曰:威仪相答者。《礼记·中庸》曰:礼挥三百,威仪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无不敬。夫礼主于敬,乐主于和,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法谓之仪。夫玉帛者,礼之物,以表其意者也。锺鼓者,乐之器,以导其和者也。是知严敬中和者,礼乐之本也。玉帛锺鼓者,礼乐之末也。故日玉帛交驰,威仪相答,擎跽曲拳,进退顾揖,此礼之文也。故云末焉。其或交驰相答而莫之应,则至於攘臂而仍之也。

纂云:孔子曰:大礼与天地同节。

钞曰:此《礼记·乐记篇》之文也。云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伤,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旧纂本以孔子字作庄子字,误也,今改而正之。又曰:以礼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者。此《庄子·大宗师篇》之文也。既云大礼与天地同节,又以此为翼而行於世,则恶有攘臂之乱哉。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纂云:庄子曰:圣人行不言之教云云,其唯大人乎。

钞曰:此《庄子·知北游篇》之文也。纂文已详,不必重序,大抵证解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之义也。

纂又云:德,和也,至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

钞曰:此《庄子·缮性篇》之文也。其纂文已备,不须重录,故碧虚取此《南华》数端,以为证解者,此足见老庄之旨,於道德仁义礼乐忠信,岂有忽弃者哉,但明其本末次第之失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纂云:以智治国,国之贼。

钞曰:此本经第六十五章之文也。已於本章消释。

钞曰:纂又云何思何虑者,此《易系》之辞也。已具前释。

纂云:礼烦则乱。

钞曰:上文按《尚书·说命中篇》云:惟说命总百官,乃进于王曰: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惟厥攸居,政事惟醇。黩于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祭杞不欲数,数则黩,黩则不敬,事神礼烦,则紊乱而难行也。王曰:旨哉,说。乃言惟服。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王忱氏任切不艰,允协于先王成德,惟说不言有厥答。今碧虚又取此以智治国,国之贼,以证解前识者。道之华,盖智者在人意识之前也。奈智变则诈,礼烦则乱,岂非道之华而愚之始也哉。又岂若藏智藏识,无思无虑,而反於厚实者邪。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纂云:大丈夫者,刚健纯粹有道之士也。

钞曰:刚健纯粹者,《易·乾卦文言》云: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言大丈夫禀此刚健纯粹之气而生,故为有道之士也。能去彼礼智之华薄,取此道德之厚实,斯可谓敦其本而弃其末者也。故云去彼取此。

纂云:文子曰:大丈夫恬然无思,淡然无虑,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入乎无房,属其精神,偃其知见,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

钞曰:《此文子.道原篇》云:老子曰:大丈夫谓能体道之人也。恬然无思,淡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务,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入乎无房。以天为盖,则无所不覆也。以地为车,则无所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所不使也。阴阳御之,则无所不备也。是以圣人内修其本,而外饰其末,属其精神,属音烛,系也,专也。偃其知见,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故碧虚取此,以证解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