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雙〕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中,康熙部首是隹部。
〔雙〕字拼音是shuā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雔、又。
〔雙〕字造字法是會意。從雔,從又,持之。雔( chóu ),兩隻鳥。又,手。本义是一對。
〔雙〕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uāng] ⑴ 禽鳥兩隻。《方言》卷六:“飛鳥曰雙。”《説文•雔部》:“雙,隹二枚也。”⑵ 兩個;一對。如:雙方;雙翅;成雙成對。《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⑶ 偶數。如:雙數;雙號;雙日。《詩•齊風•南山》:“葛履五兩,冠緌雙止。”⑷ 匹敵。《史記•淮陰侯列傳》:“(蕭)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⑸ 相從;相伴。《文子•符言》:“惡少愛衆,天下雙。”⑹ 量詞。用於成對的東西。如:一雙筷子;兩雙襪子。《國語•晉語二》:“黃金四十鎰,白玉之珩六雙。”⑺ 古代一種田畝計算單位。田广二亩、四亩、五亩都可称双,各从方俗,无定制。唐樊綽《蠻書•蠻夷風俗》:“田曰雙,漢五畝也。”⑻ 姓。《通志•氏族略二》:“雙氏,顓帝之後,封於雙蒙城,其後因以命氏焉。宋朝有尚書郎雙漸,無為軍人。”⑼ 相配偶。《集韻•絳韻》:“雙,相偶也。”
...详细解释〔烏〕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中,康熙部首是火部。
〔烏〕字拼音是wū,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灬。
〔烏〕字造字法是象形。本义是鳥名,烏鴉。
〔烏〕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wū] ⑴ 鳥名。烏鴉。又稱“老鴰”、“老鴉”。羽毛通體或大部分黑色。《説文•烏部》:“烏,孝鳥也。”《小爾雅•廣鳥》:“純黑而反哺者謂之慈烏。”⑵ 黑色。如:烏雲;烏亮。《古今韻會舉要•虞韻》:“烏,黑色曰烏。”⑶ 古代神話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因以“烏”為太陽的代稱。《山海經•大荒東經》:“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⑷ 蠶花的別名。即剛孵化出的幼蠶。清沈公鍊《廣蠶桑説輯補•飼蠶法•煖子令出説》:“(蠶)子之初出者名蠶花,亦名蟻,又名烏。”⑸ 副詞。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何”、“哪”。《廣韻•模韻》:“烏,安也,語辝也。”⑹ 嘆詞。同“嗚”。也作“於”。表示感歎。《説文•烏部》:“烏,孔子曰:‘烏,𥃳呼也。’”⑺ 通“歍”。嘔;吐出。《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漢鐃歌•朱鷺》:“朱鷺,魚以烏。”⑻ 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五下》:“烏氏出自姬姓。”㈡ [yā] ⑴ 〔烏秅〕古代西域國名。《集韻•麻韻》:“烏,烏秅,西域國名。”㈢ [wù] ⑴ 〔烏拉〕也作“靰𩊌”。我國東北地區冬天穿的一種鞋,用皮革製成,裡面墊烏拉草。
...详细解释〔㕢〕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中,康熙部首是貝部。
〔㕢〕字是多音字,拼音是gài、hài、cá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𣦻、貝。
〔㕢〕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gài] ⑴ 深堅意。《玉篇•𣦻部》:“㕢,深堅意也。”《廣韻•代韻》:“㕢,深堅意。”⑵ 耦(偶)。《廣雅:釋詁四》:“㕢,耦也。”《玉篇•𣦻部》:“㕢,偶也。”㈡ [hài] ⑴ 纔然。《廣韻•夬韻》:“㕢,纔然。”
...详细解释〔㕣〕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㕣〕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ǎn、yà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八、口。
〔㕣〕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ǎn] ⑴ 山间泥沼地。《説文•口部》:“㕣,山閒陷泥地。”段玉裁注:“陷,當作淊,字之誤。《水部》曰:‘淊,泥水淊淊也。’”⑵ 州名。后作“兗”。亦作“沇”。《古今韻會舉要•銑韻》:“兗,本作㕣。通作沇。”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屯部》:“蓋㕣、沇、兖(兗)本一字。泉出沮洳曰㕣,古以命泲水上流,作沇,因以沇水命州,後又别製兖(兗)字。”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