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
〔銜〕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上,康熙部首是金部。
〔銜〕字拼音是xián,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行、金。
〔銜〕字造字法是会意。从金,从行。骑马或驾马车与行走有关,故从“行”;“马勒铁”是金属制品,故从“金”。本义是马勒铁,又称马嚼子。
〔銜〕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xián] ⑴ 见“衔”。
...详细解释〔儓〕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儓〕字拼音是tá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臺。
〔儓〕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ái] ⑴ 古代对低级奴隶的名称⑵ 古代对农民的蔑称。⑶ 一种用来碎土覆盖种子的农具。⑷ 相当。⑸ 姓。
...详细解释〔喪〕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喪〕字是多音字,拼音是sāng、sà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
〔喪〕字造字法是會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是喪失。
〔喪〕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āng] ⑴ 哀葬死者的禮儀。如:居喪;服喪;治喪。《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⑵ 人的屍體、骨殖。《春秋•僖公元年》:“夫人氏(哀姜)之喪至自齊。”⑶ 姓。《通志•氏族略五》:“喪氏,見《姓苑》。”㈡ [sàng] ⑴ 逃亡;流亡。《説文•哭部》:“喪,亡也。”⑵ 失去;丟掉。《詩•大雅•皇矣》:“受禄無喪,奄有四方。”⑶ 滅亡;失敗。《論語•憲問》:“夫如是,奚而不喪?”⑷ 沮喪;悲悼。《商君書•更法》:“狂夫之樂,賢者喪焉。”⑸ 忘記;忘掉。《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⑹ 人死。《白虎通•崩薨》:“人死謂之喪。”
...详细解释〔圖〕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囗部。
〔圖〕字拼音是tú,全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囗、啚。
〔圖〕字造字法是會意。从囗,从啚。囗( wéi ),表示範圍。啚( bǐ ),“鄙”的本字,表示艱難。合起來表示規劃一件事,需慎重考慮,相當不容易。本义是謀劃,反覆考慮。
〔圖〕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tú] ⑴ 版图;地图。《周禮•夏官•職方氏》:“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⑵ 描绘出或印出的形象。如:图像;图片;图纸;美人图;设计图。《玉篇•口部》:“圖,畫形也。”⑶ 绘画;描绘。《廣雅•釋詁四》:“圖,畫也。”⑷ 摹拟;模仿。南朝宋鮑照《尺蠖賦》:“軍筭慕其權,國容擬其變;高賢圖之以隱淪,智士以之而藏見。”⑸ 思虑;谋划。《説文•口部》:“圖,畫計難也。”⑹ 设法对付。《左傳•隱公元年》:“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⑺ 谋取。《戰國策•秦策四》:“韓、魏從,而天下可圖也。”⑻ 希图;贪图。如:唯利是图;图个好名声。清龔自珍《明良論四》:“政道者,天子與百官之所圖也。”⑼ 意图。晋陸機《五等論》:“故强晋收其請隧之圖,暴楚頓觀鼎之志。”⑽ 预料;料想到。多用于否定。《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⑾ 附会经义,以符命占验为主要内容的书,即“河图”的简称。《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⑿ 塔,即“浮图”的别称。《水經注•清水》:“南峰北嶺,多結禪栖之士;東巖西谷,又是刹靈之圖。”⒀ 明清时地方区划名。清顧炎武《日知録》卷二十二:“《蕭山縣志》曰:改鄉為都,改里為圖。《嘉定縣志》曰:圖即里也。不曰里而曰圖者,以每里册籍首列一圖,故名曰圖是矣。”⒁ 通“度( dù )”。法度。《楚辭•九章•懷沙》:“章畫志墨兮,前圖未改。”
...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