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朗读

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译文及注释

译文

建安七子论作诗哪个比得此公?曹植刘桢也应当在您指挥之中。

虽知当日推荐祢衡有个孔文举,可叹没有人再作“乞火”的蒯通。

朝廷的楼台常常牵动您的魂梦,像那西江波涛远远遮蔽天空。

可惜您“故国三千里"的名句,白白地传唱在皇帝的后宫。

注释

长句:指七言诗。

七子:指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曹刘:曹植、刘桢,二人是当时著名的诗人。

荐:举荐。衡:祢衡。文举:孔融字文举。祢衡是汉末辞赋家,性格刚强。孔融爱其才,上书推荐他。句后原注:“令狐相公曹表荐处士。”令狐相公即令狐楚。

“乞火”句:乞火:用汉代蒯通典故,详见《汉书·蒯通传》。蒯通当时任曹参门客,曾为两位隐士说好话,使曹参重用他们。令狐楚表荐张祜,穆宗问元稹,元稹贬低张祜,穆宗终不用张祜。

北极:指北极星,此处喻朝廷。挂梦:梦中思念。

西江:从西面来的大江,即长江。张祜居地丹阳(今江苏丹阳)近长江。

可怜:可惜。故国三千里: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

六宫:皇帝的后宫。

参考资料:

1、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杜牧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98页

2、任文京.杜牧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01:第92页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会昌五年(845),杜牧时任池州刺史。张祜,见《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注。张祜有《江上旅泊呈池州杜员外》,此即唱和之作。

参考资料:

1、罗时进.杜牧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36页

  此诗从题材上来说属于应酬之作,但是由于诗人与张祜同是怀才不遇,深有感触而发,故而这首和诗写得很有真情与深度。

  首联盛赞张祜诗才高绝:他的才华高过建安七子,连曹植与刘桢都不在话下。这显然是杜牧对张祜的过誉之词,但由于是古人赠答诗中常见的客套话,也就无足深怪。

  颔联叙述张祜的不平遭遇:他曾得宰相令狐楚的荐举,就像当日孔融推荐祢衡一样;但是他却没有遇着蒯通那样的人为之旁敲侧击说好话,却碰到了说坏话的元稹,以至于终身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此处诗人使用正反两个典故,十分含蓄而得当。

  颈联表现张祜对朝廷不改其忠贞,隐居乡野之间也不放弃自己的志向:他在梦中还一直牵挂朝廷,他的胸怀就像流经住处的长江一样浩大,有并吞万里长空之势。以“北极”比喻朝廷是诗中所常用的,而下句的“西江”既在形式上与上句的“北极”构成对仗,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张祜胸怀抱负的曲喻,在修辞上十分巧妙。

  尾联归结到张祜文才高妙而不得重用的不幸遭遇上:他所作的《宫词》,在皇帝的后宫中被宫女们广泛传唱着,可是又有什么用呢?这并不能对他的身世遭遇有所改变,所以说是“虚唱”;而“故国三千里”,一方面是张祜《官词》的原句,另一方面也是暗示张祜隐居乡野之间,距离朝廷十分遥远。全诗就在这深沉的慨叹之中戛然终止,给人留下无穷感叹。

  此诗使用典故巧妙自然,感情真挚深沉,写得有气势,表现了杜牧对张祜的赞赏。当时的诗人郑谷,故称有诗吟咏此事:“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指杜牧,曾任紫微舍人)。”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朗读
()

诗文推荐

鼌余升兮良常之颠,暮栖余兮良常之下。谓良为常兮谁哉暴者?

余守余箧,毋侈其胠。箧中之藏,孔子之书。谓尧汤贤,谓商辛愚。

()

柳絮抛完春暗去。莺语丁宁,半是销魂句。病后韶光竟如许。

落红飞傍阑干聚。

()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

晓鞭驿马入东州,瘦骨稜嶒怯素秋。

天地不仁人去国,江山如待客登楼。

()

长安二月三月时,千门万户春风吹。

绮构瑶台高照耀,香车宝马并驱驰。

()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

残烛犹存月尚明,几家帏幌梦魂惊。
星河渐没行人动,历历林梢百舌声。

()
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

紫房丹萼旋辞春,素瑟悲多不忍闻。

暮雨便从巫峡散,馀香犹上魏台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