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能是进入名校最容易的一年
今年可能是进入名校最容易的一年
2025年高教扩招:机遇与挑战交织
2025年春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看似平静却影响深远的变革。3月初,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率先发布消息,各自新增150个本科招生名额。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十几所“双一流”高校纷纷跟进,扩招人数从100人到500人有所不同。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明确表示,今年要在去年扩招1.6万人的基础上,努力再为“双一流”高校增加2万个本科生名额。这看似单纯的招生数量增加,实则是面向未来的重要战略布局。
从“抢名额”迈向“瞄未来”,高考形势悄然转变。过去五年,高考录取人数突破千万,但本科录取率却从41.4%下降到33.5%,考生面临的竞争压力丝毫未减。此次扩招,并非所有专业都能“雨露均沾”。清华新设立“AI通识书院”,北大重点关注元培学院、信科学院等国家战略领域,武大则增添“机器人工程”“数字经济”等专业。不难看出,这次扩招聚焦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旨在培育能突破关键技术难题的复合型人才。
有家长觉得“名校好像更容易进了”,然而实际情况并非这么简单。虽然扩招增加了进入名校的机会,但鉴于全国高考考生超千万,“双一流”高校扩招的2万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竞争依旧激烈。而且,扩招并非全面铺开,而是把资源集中在国家急需的领域。比如,中国农业大学新增的500个名额,重点放在粮食安全、生物智造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上海交大和电子科大则大力投入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方向。
文科的困境与突破之路
当理工科扩招开展得如火如荼时,文科的处境变得有些尴尬。多个省份明确提出要将理工农医专业占比提升到50%以上,复旦大学甚至把文科招生比例降至20%,朝着“理科做尖、工科做强”的方向发展。这一调整引发了广泛争议,文科难道真的被时代抛弃了吗?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指出,文科面临危机并非因为它无用,而是传统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在数字时代,单纯的知识传授已无法满足需求,但在政策制定、科技伦理、文化传播等方面,高水平人文社科人才依旧十分紧缺。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认为,文科的发展方向在于“做精”。比如,复旦将文科定位为培养“干细胞式”人才,注重跨学科关联能力;人大则在“AI + 治理”“古典学 + 数字化”等交叉领域积极探索,试图打破学科界限。
扩招背后的隐忧
高校扩招充满雄心,但也面临诸多尖锐挑战。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指出,每增加一名学生,地方财政要多拨款,学校要多聘请一位教师,而当前不少高校的师资和宿舍资源已接近饱和。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凭借雄厚资源可以新建书院、校区,但更多地方高校可能会陷入“扩招容易,提高质量难”的困境。
此外,专业建设的“跟风”现象也值得警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提醒,像人工智能这类热门领域发展迅速,如果高校盲目扩招,却忽视师资和课程质量,可能导致学生入学时专业热门,毕业时却面临人才过剩的情况。比如,部分高校的“AI + 交叉培养”仅仅是课程的简单拼凑,缺乏真正融合创新的核心设计。
给家长和考生的建议
面对扩招,高三学生和家长需保持理性: 一是关注招生增量更要留意专业结构。名校扩招名额多集中在前沿学科,如果考生兴趣和特长在传统领域,不一定能从扩招中受益; 二是警惕“热门专业陷阱”。人工智能等专业虽热门,但行业更看重实践能力和跨界思维,并非仅靠学历; 三是文科并非没有出路。顶尖高校文科正朝着“高精尖 + 跨学科”方向发展,适合有浓厚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四是做好长远规划。本硕贯通、双学位等项目增多,考生可以提前规划学术或职业发展路径。
此次扩招,既是国家在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的战略举措,也是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对考生来说,或许意味着多了进入名校的可能;但对于整个教育系统,这是一场平衡“数量”与“质量”、“当下”与“未来”的考验。当教室里的座位增加,更重要的是思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去适应人工智能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