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政治思想方面
李觏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说教,认为"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富国策》),提出了一些发展经济的办法,对王安石变法有直接影响。其诗歌内容,大多涉及政治得失,人民疾苦。构思遣辞,新颖独创,甚至有些奇特,出人意外。他在《论文》诗中写道:"今人往往号能文,意熟辞陈未足云。若见江鱼须恸哭,腹中曾有屈原坟。"可见他有意避免"意熟辞陈"而力求生新,别辟蹊径。他作诗师法皮(日休)陆(龟蒙)、以中兴诗道自命。如《获稻》、《乡思》、《苦雨初霁》、《读长恨辞》等诗,清新可诵。《方平》、《璧月》、《梁帝》、《送僧游庐山》、《忆钱塘江》诸绝句,王士□《居易录》以为"风致似义山"。但集中通体完善的诗并不很多。李觏的文章实较诗为佳。
诗作方面
李觏还是一位诗人。王士真在《居易录》中曾称赞李觏的《王方平》、《璧月》、《梁元帝》、《关僧还庐山》和《忆钱塘江》五首绝句“风致似义山”。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除《梁元帝》一首“不免伧父面目,余皆不愧所称,亦可谓渊明之赋《闲情》矣。”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及酬和之作,但也写了不少有着充实的现实内容的诗篇。”“根生但为松,翼飞但为风。王侯尚可轻,道义本来重”(《寄怀》),字句质朴,语出自然,而重道义爵禄的情操,跃然纸上。“居官无藉手,选部岂知贤?廉善虽由己,亨通亦在天”(《送张评事》),揭露了当时吏治的黑暗。由于他关心国计民生,加上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又长期生活在农村,所以,也写了一些批判时政,反映农民疾苦的诗,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满和对人民的同情。“产业家家坏,诛求岁岁新”,“朱门仍奢侈,柴门转窭贫”(《村行》),“役频农力耗,赋重女工寒”(《感事》),抨击了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反映出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现实。他在《哀老妇》诗中,写一个有儿有孙的老妇人还要改嫁。什么原因呢“子岂不欲养?母岂不怀居?”都不是,而是因为“徭役及下户,财尽无所输”。这是一种多么凄惨的景象啊!
他的诗文,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盱江先生全集》中华书局新出版的《李觏集》,即据此校点。)三十七卷,另有《外集》三卷附后。《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天潢世胄的家世
李觏本姓相传姓潘,李姓是因他先祖南唐烈祖李昪为了统治的目的乱认祖宗造成的。说起他先祖李昪那可是一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在那战乱纷飞的时代,李昪是一个孤儿,出身低微,因聪明伶俐又作战勇敢而被当时一位叫徐温的大将收养为干儿子,于是他将本姓名潘知浩改姓徐知浩。徐知浩有勇有谋,在近二十年的精心经营中击败诸多对手,逐步建立自己强大势力,并从杨氏吴国篡得帝位。初期改国号齐,后改为国号唐(又称南唐),并乱认唐玄宗为他的先祖,又改姓李名昪。从此他将徐知浩又改姓名为李昪。这位被后人称为南唐烈祖的李昪把南唐经营得很是有声有色,他采取轻徭役、劝农桑、兴科举、建书院等策略,促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南唐比起中原各国可以说是“世外桃源”。李昪有一位庶出的儿子叫李景芳的人。李景芳时封金吾卫国上将军,生有三子,老大官封五中丞、老二封为六府君,老三封七大夫,这三位儿子都居住在抚临上慕镇(今天的金溪秀谷镇)。这三位据李氏宗谱记载,他们自认为“吾固南唐之裔,皆为帝王之后,竟无尺土之封”,心中愤愤不平,并同当时三齐王有隙。于是,他们与外甥彭氏一同密谋发动兵变,临兵变时彭姓外甥临阵倒戈,引兵反攻,于是这场内讧胎死腹中。七大夫临行刑前发誓说:“吾子孙与彭氏婚者,吾不佑也”。六府君名昉“初无战志”,又看见形势不妙,就携妻带子匆匆忙忙连夜从上慕镇逃至当时南城县六十三都长山隐居。这就是李觏先祖家世历史的大略。所以北宋李觏文坛好友欧阳修称他为“天潢世胄”,应该不错。
自幼聪颖
李觏自幼聪明好学六七岁始“习字书”,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父亲去世,母亲“垦阅农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志》),得免冻馁之苦。服丧三年,十七岁始出外游学。二十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
科举受挫
李觏也象其他读书人一样,想通过科举,登上仕途,干一番事业。但是,他在科举仕进的道路上却一再受挫,未能如愿,自叹“生处僻遐,不自进孰进哉!”景佑年间,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寻求仕进之途,毫无结果而归。次年,参加乡举,又名落孙山。庆历元年(1041),应茂才异等科,有旨召试。李觏入京,又未中选,在京城“忧愁经岁”,抑郁不乡。遭受这几次打击之后,遂无意仕进,隐居著述。南城立学,被聘为郡学之师。创立盱江书院,教授自资。
创建书院
李觏屡试科举不第,以教学为生,创建"盱江书院",从学者常有数百人。后经范仲淹推荐,任太学助教、直讲,卒年五十岁。北宋时期的江西学风重经世致用,这一学风,由欧阳修倡之于前,王安石得君行道于后,而李觏则是处于其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代表。
重经世致用
他的许多思想给予范仲淹"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又是后来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渊源。由于重经世实用,在经学卜李觏颇重《礼》学,《周礼致太子论》五卜-篇是其"通经致用"的理沦代表作,王安石后来作《周礼新义》不无影响。由于重实用,所以李觏反对孟子,著有《常语》以驳孟子思想,反对所谓的"重义轻利",认为"焉仁义而不利者乎?"(《李觏集·原文》)成为宋学中"非孟"思潮的驱者。学术上以儒学为宗,反对佛、道二教,是庆历之际排佛、道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觏著作有《盱江文集》,今有校勘标点本《李觏集》,其中《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和《庆历民言》等是其思想和学术的代表作。
不拘旧礼
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四方学子前来就学者常数十百人,曾巩、邓润甫等都是他的学生。后得范仲淹、余靖等推荐,皇祐二年(1050),旨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嘉祐二年(1057),用国子监奏,召为太学说书如故。嘉祐四年,令其权同管勾太学。因迁葬祖母,请假还乡。八月卒于家。
李觏一生以教授为业,乡曲俊异从而师之,东南闻风至者常数千人,同郡曾巩、邑邓润甫(北宋名臣)皆其弟子。其终生从事理学研究,所学以推明圣经为本,不泥于汉唐诸儒之说,鉴古论今,著书立言,学识渊博,成就显著。李觏思想进步,针砭时弊,积极主张改革旧制,是“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所著大都是愤吊世故,警宪邦国的政论,被当时誉为“医国之书”。范仲淹读其所著,荐于朝,称其讲论六经,辨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子、扬雄之风,并上其所著。在李觏著述中,“《潜书》、《广潜书》、《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庆历民言》以及《富国》、《安民》、《强兵》等策,反映了他的政治、经济、法制、军事等主张,《易论》和《明堂定易图序》(《李觏集》前言)”他的思想观点得到当时众多有识之士的赞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影响巨大,震动朝野,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础。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时光如赤溪长流,风月与青山依旧。然而,往事如烟,物非人杳。风月亭,亭以人名,古往今来慕者如云。观景凭吊,睹物思人,扼腕长叹。骚客诗云:“惟昔有鸿儒,其甫曰泰伯。语言妙天下,酌古漱琼液。上排周孔大,下接苏黄席。雄辞奋经术,异端拒老释。构亭集生徒,此焉寄朝夕。平芜弥漫青,溪水迥环赤。风月留光霁,溪山表明德。我行购遗踪,世远不可稽。我诵明堂书,山亭水悠悠”。明代邑人王材亦赋诗云“独抱遗经草满庭,竹风梧月对南屏。桃花流水年年在,谁向寒溪面客星?”寄托了对先贤的无限追思。
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秋晚悲怀。宋代。李觏。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
忆钱塘江。宋代。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读长恨辞。宋代。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残叶。宋代。李觏。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乡思。宋代。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袁州州学记。宋代。李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