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àomínzuì

吊民伐罪

拼音 diào mín fá zuì 怎么读

注音 ㄉㄧㄠˋ ㄇㄧㄣˊ ㄈㄚˊ ㄗㄨㄟˋ

繁体 弔民伐罪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锄强扶弱

吊民伐罪的意思

折叠展开

吊:慰问;伐:讨伐。
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出处《宋书・索虏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指锄强扶弱。

例子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谜语

吊民伐罪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征讨残暴有罪的统治者,以抚慰受难的百姓。典出《孟子・梁惠王下》。

【典源】

《孟子・梁惠王下》

[1]人伐 [2],取之。诸侯将谋救燕。 [3]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 [4]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 [5]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 [6][7],后来其 [8]。』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9]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 [10]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 [11],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彊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 [12],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注解

[1]齐:战国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北部、河北省东南部一带。公元前221年时,为秦国所灭。

[2]燕:战国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大陆地区河北、辽宁及韩国北部。公元前222年时,为秦国所灭。

[3]宣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324),名辟疆,齐威王之子。曾发兵击魏救韩,喜文学游说之士。在位十九年,卒谥宣。

[4]一:初次。

[5]云霓:云与虹。为下雨的征象。霓,音一ˊ。

[6]徯:音,等待。

[7]后:指君王。

[8]苏:同“”,更生、复活。

[9]箪食壶浆:用筐装著干饭,用壶盛著酒浆。指军队受到人民的拥护与爱戴,纷纷慰劳犒赏。箪,音dān。食,音

[10]系累:捆绑。累,通“”,音léi

[11]重器:国家的贵重宝器。重,音zhòng

[12]旄倪:老人和小孩。旄,音mào

【典故】

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号令天下的威权已经不再,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争夺,大国经常透过战争来扩充自己的领土,同时逼使弱小的国家听从号令,进而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号称“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此时不过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到了战国时期,诸侯相互兼并的情况更加剧烈,无辜百姓伤亡无数。然而在这段动荡不安的时代,却也是思想、学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百家争鸣”的戏码此时正在历史舞台上一一演出。孟子是战国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提倡王道、重仁义、轻功利、贵民轻君等思想。《孟子・梁惠王下》记载:齐国人攻打燕国,并占领了燕国的土地,因而引来各国诸侯打算合力讨伐齐国。齐王对于诸侯联军的可能来侵,非常担心,于是询问孟子的看法。孟子听后便举商汤为例,他仅凭著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了天下。当他分别向东方及南方征讨时,西边以及北边国家的百姓们都纷纷抱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人民此时企盼商汤早点到来,就像是旱灾时巴望著下雨一样。因为商汤的来到,诛杀了残暴的君王,同时抚慰那些受害的百姓,这就像是下了及时雨一般,人民自然非常高兴。后来这个故事浓缩成“吊民伐罪”,用来指征讨残暴有罪的统治者,以抚慰受难的百姓。

【书证】

  • 01.《周书・卷四八・列传・萧詧》:“今魏虏贪惏,罔顾吊民伐罪之义,必欲肆其残忍,多所诛夷。”
  • 02.《宋书・卷九五・索虏列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
  • 03.《三国演义》第三一回:“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正应当时殷馗之言,兆民可望太平矣。”
  • 04.《封神演义》第六六回:“今诸侯八百齐伐无道,吾不久会兵孟津,吊民伐罪,以救生民涂炭,削平祸乱。”
  • 05.《东周列国志》第八五回:“吾奉君命吊民伐罪,可劝汝君速降,尚可相见。”
  • 06.清・徐珂《清稗类钞・会党类・三合会》:“是以我圣神文武皇帝心怀恻隐,日夜焦忧,用是聚天下之义士,吊民伐罪,大举义旗,以清妖孽。”

【用法】

语义征讨残暴有罪的统治者,以抚慰受难的百姓。

例句

他们打著吊民伐罪的名义,却尽做些烧杀掳掠的事情。

历史上打著吊民伐罪的旗号,兴兵起义的事件不断重演。

这支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进城后,秋毫无犯,赢得百姓爱戴。

面对君王昏庸,倒行逆施,抗暴者往往以吊民伐罪为名,取而代之。

各地反对者集结在吊民伐罪的口号下,准备将不适任的领导人拉下台。

吊民伐罪的翻译

折叠 展开
  1. punish the tyrant and comfort the people(console the people and punish the wicked)

吊民伐罪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罪”字开头的成语接龙(顺接)

  • 完整接龙
  • “吊”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吊民伐罪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diào), 口部,共6画

    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丧。~孝。~唁。凭~。

    慰问遭遇不幸的人。形影相~。

    悬挂。上~(自缢)。~灯。

    把毛皮缀在衣面上。~皮袄。

    提取,收回。~销执照。

    中国旧时钱币单位,一吊为一千个制钱或值一千个制钱的铜币数量。

    读音(mín), 氏部,共5画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

    某族的人。汉~。回~。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

    非军事的。~品。~航。

    同“苠”。

    读音(fá), 亻部,共6画

    砍。~树。砍~。

    征讨。讨~。~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诛笔~。

    自夸。~善(夸自己的好处)。~智。不矜不~。

    读音(zuì), 罒部,共13画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

    刑罚。判~。畏~。待~。请~。

    苦难,痛苦。受~。

    读音(rì), 日部,共4画

    ①.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 如: 日月星辰。日晷(guǐ)(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②. 白天,与“夜”相对。 如: 日班。

    ③. 天,一昼夜。 如: 多日不见。今日。日程。

    ④. 某一天。 如: 纪念日。

    ⑤. 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

    ⑥. 时候。 如: 春日。往日。

    ⑦. 每天,一天一天地。 如: 日记。日益。

    ⑧. 特指“日本国”。

    读音(jī), 禾部,共10画

    ①. 聚集。 如: 积少成多。处心积虑。积储。积愤。积郁。积怨。积愿。积累(lěi )。积攒。

    ②. 数学上指乘法运算的得数。 如: 积数。乘积。体积。容积。

    读音(yuè), 月部,共4画

    ①. 月亮;月球。地球的卫星。 如: 月光(月球反射太阳的光)。月蚀。

    ②. 计时单位,公历一年分十二个月。

    ③. 按月出现的,每月的。 如: 月刊。月薪。

    ④. 形状像月亮的,圆的。 如: 月饼。月琴。

    ⑤. 妇女产后一个月以内的时间。 如: 月子。

    读音(léi,lěi,lèi), 糸部,共11画

    ㈠ 累 [ léi ]

    ①. 〔~~〕①连续成串,如“果实~~”;②颓丧的样子,如“~~若丧家之犬”。

    ②. 〔~赘〕①多余,不简洁,如“文字~~”;②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如“负重登高,不胜~~”(“赘”均读轻声)。

    ㈡ 累 [ lěi ]

    ①. 连续,重叠,堆积。 如: 累计。累日。累积。累累。日积月累。连篇累牍。

    ②. 照原数目多少而递增。 如: 累进税。

    ③. 连及,连带。 如: 累及。牵累。拖累。

    ㈢ 累 [ lèi ]

    ①. 疲乏,过劳。 如: 劳累。累乏。

    ②. 使疲劳。 如: 病刚好,别再累着。

    吊民伐罪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