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áozhī

不毛之地

拼音 bù máo zhī dì 怎么读

注音 ㄅㄨˋ ㄇㄠˊ ㄓ ㄉㄧˋ

繁体

感情 贬义成语

近义词 不食之地穷乡僻壤穷山恶水

反义词 鱼米之乡膏腴之地天府之国

不毛之地的意思

折叠展开

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
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出处战国・公羊高《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荒凉或未开垦的土地。

例子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正音”,读作“dì”,不能读作“de”。

辨形”,不能写作“”。

歇后语 1. 秃子的头发 —— 不毛之地
2. 兔子不拉屎 —— 不毛之地

谜语1.芜(谜底:不毛之地)
2.荒山(谜底:不毛之地)
3.光山(谜底:不毛之地)
4.天

不毛之地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毛,种植五谷。“不毛之地”指坚硬瘠薄、不适种植五谷的土地。语出《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后用“不毛之地”形容荒凉贫瘠的土地。△“不食之地

【典源】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大夫不敌君,此其称名氏以敌楚子何?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曷为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庄王伐郑,胜乎皇门,放乎路衢。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曰:“寡人无良,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君如[1][2][3]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4][5]焉,请[6]君王之命。”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庄王亲自手旌,左右㧑军,退舍七里。

注解

[1]矜:同情、怜悯。

[2]丧人:失位流亡的人。丧,音sàng,失去。

[3]锡:通“”。赐与、赐给。

[4]耋老:泛指老年人。耋,音dié

[5]绥:平安、安抚。

[6]唯:任凭、听随。

【典故】

据《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载,春秋时候,楚庄王因郑国有二心,而率领大军加以讨伐。城破之日,楚军开进郑国城郭大门,郑国国君襄公,在街口跪接庄王,向楚庄王请罪,并且请求楚庄王可怜他这个战败之人,赐给他一块“不毛之地”,好让他和一些老人们去安度残年。楚庄王因见郑襄公有心悦臣服的意思,因此就退兵而去。“不毛之地”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指坚硬瘠薄、不适种植五谷的土地。后则用来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书证】

  • 01.《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请唯君王之命。”(源)
  • 02.《后汉书・卷五一・李陈庞陈桥列传・庞参》:“今苟贪不毛之地,营恤不使之民,暴军伊吾之野,以虑三族之外。果破凉州,祸乱至今。”
  • 03.《宋史・卷一七五・食货志上三》:“时边臣争务开边,夔、峡、岭南不毛之地,草创郡邑,调取于民,费出于县官,不可胜计。”
  • 04.《三国演义》第八七回:“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
  • 05.《镜花缘》第九五回:“好在他自从做了这件好事,凡百事务,莫不如心,连那从不生草的不毛之地也都丰收起来,家运大转。”

【用法】

语义形容荒凉贫瘠的土地。

类别用在“土地贫瘠”的表述上。

例句

一旦受到核子辐射污染,再好的良田也会变成不毛之地

这片山坡之所以成为不毛之地,正是人为滥垦滥伐的结果。

经过先民们的辛苦开垦,原来的不毛之地终于变成了一片沃野。

这块不毛之地如果善加规划利用,一定可以成为最好的休闲公园。

自从郊外那片不毛之地突然涌出石油之后,原本冷清的小镇就渐渐繁荣起来了。

这里原来是块不毛之地,想不到今天居然高楼大厦林立,竟成了地价最高的精华区。

不毛之地的翻译

折叠 展开
  1. waste land
  2. 不毛(ふもう)の地(ち),なにも生(は)えないところ
  3. terrain stérile,improductif(désert)
  4. гóлая земля

不毛之地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地”字开头的成语接龙(顺接)

  • 完整接龙
  • “不”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不毛之地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bù), 一部,共4画

    fǒu ㄈㄡˇ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读音(máo), 毛部,共4画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笔。羽~。~织品。~骨悚然。轻于鸿~。

    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之地。

    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了。

    粗糙,没有加工的。~布。~估(粗略地估计)。~坯。

    不是纯净的。~利。~重。

    行动急躁。~躁。

    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了。

    小。~病。~孩子。~~雨。

    货币贬值。钱~了。

    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钱。

    姓。

    读音(zhī), 丶部,共3画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读音(dì), 土部,共6画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走。

    读音(rì), 日部,共4画

    ①.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 如: 日月星辰。日晷(guǐ)(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②. 白天,与“夜”相对。 如: 日班。

    ③. 天,一昼夜。 如: 多日不见。今日。日程。

    ④. 某一天。 如: 纪念日。

    ⑤. 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

    ⑥. 时候。 如: 春日。往日。

    ⑦. 每天,一天一天地。 如: 日记。日益。

    ⑧. 特指“日本国”。

    读音(jī), 禾部,共10画

    ①. 聚集。 如: 积少成多。处心积虑。积储。积愤。积郁。积怨。积愿。积累(lěi )。积攒。

    ②. 数学上指乘法运算的得数。 如: 积数。乘积。体积。容积。

    读音(yuè), 月部,共4画

    ①. 月亮;月球。地球的卫星。 如: 月光(月球反射太阳的光)。月蚀。

    ②. 计时单位,公历一年分十二个月。

    ③. 按月出现的,每月的。 如: 月刊。月薪。

    ④. 形状像月亮的,圆的。 如: 月饼。月琴。

    ⑤. 妇女产后一个月以内的时间。 如: 月子。

    读音(léi,lěi,lèi), 糸部,共11画

    ㈠ 累 [ léi ]

    ①. 〔~~〕①连续成串,如“果实~~”;②颓丧的样子,如“~~若丧家之犬”。

    ②. 〔~赘〕①多余,不简洁,如“文字~~”;②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如“负重登高,不胜~~”(“赘”均读轻声)。

    ㈡ 累 [ lěi ]

    ①. 连续,重叠,堆积。 如: 累计。累日。累积。累累。日积月累。连篇累牍。

    ②. 照原数目多少而递增。 如: 累进税。

    ③. 连及,连带。 如: 累及。牵累。拖累。

    ㈢ 累 [ lèi ]

    ①. 疲乏,过劳。 如: 劳累。累乏。

    ②. 使疲劳。 如: 病刚好,别再累着。

    不毛之地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