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路不拾遗

拼音 lù bù shí yí 怎么读

注音 ㄌㄨˋ ㄅㄨˋ ㄕˊ ㄧˊ

繁体 路不拾遺

感情 褒义成语

近义词 夜不闭户

反义词 世风日下

路不拾遗的意思

折叠展开

遗:失物。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出处汉・贾谊《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用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社会风气好。

例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方瞻仰,称为西方圣人。(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

谜语

路不拾遗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路不拾遗”之“”,典源作“”。在路上看见别人的失物,不会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语本《战国策・秦策一》。

【典源】

#《战国策・秦策一》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1][2],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3]强大,赏不[4]亲近,法及太子,[5]其傅。[6]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7]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注解

[1]商君:商鞅(公元前390?—前338),姓公孙,名鞅,战国时卫人,或称“卫鞅”。少好刑名法术之学,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为相,说服秦孝公推行新法。秦国富强后,因功受封于商,号为商君。其人用法严苛,树敌众多,孝公卒,遂被车裂而死。

[2]秦:周朝国名。嬴姓,周孝王封伯益之后于秦,以为附庸。嗣后屡经迁徙,至秦襄公始立国。传至秦孝公时定都咸阳,国势日益富强,为战国七雄之一。迨始皇统一中国,乃代周而有天下。

[3]讳:避开、顾忌。

[4]私:偏爱、袒护。

[5]黥劓:音qíng yì,古代刑罚名。黥,在犯人面、额等处刺字涂墨。劓,将犯人鼻子割去。

[6]期年:一周年。期,音

[7]兵革:指兵器及甲胄等军械装备。

参考

另可参考:《韩非子・内储说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典故】

“路不拾遗”原作“道不拾遗”。商鞅原本是卫国的贵族,喜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后公叔痤死,魏王不用,于是逃亡至秦国,得到秦孝公赏识,用为秦国宰相。商鞅治理秦国,实行变法,施行法令极其澈底,一切公正无私。惩治犯罪之人,不避强权贵族;奖赏有功者,也不会偏袒亲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处罚其老师,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后,路上有别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不会把它捡起来据为己有,人民对于不应得的东西,也不会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军政方面,国家军备也显得十分强大,诸侯各国因此都很畏惧秦国。后来“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于形容社会风气良好。“路不拾遗”的实际例子,分别在《韩非子・内储说下》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记载:孔子在鲁国的时候,把鲁国治理得很好。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当了五年宰相,也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二者都让国家出现了“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

【书证】

  • 01.汉・贾谊《新书・卷七・先醒》:“昔楚庄王即位,自静三年,以讲得失,……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 02.《晋书・卷一一三・符坚载记上》:“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
  • 03.《三国演义》第八七回:“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 04.《警世通言・卷一九・崔衙内白鹞招妖》:“(崔丞相)在任果然是如水之清,如秤之平,如绳之直,如镜之明。不一月之间,治得府中路不拾遗。”
  • 05.《醒世恒言・卷二四・隋炀帝逸游召谴》:“这首诗单表隋文帝篡周灭陈,奄有天下,一统太平,真个治得外户不闭,路不拾遗。”
  • 06.《老残游记》第三回:“因为他办强盗办的好,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宫保赏识非凡。”

【用法】

语义不会捡拾路上失物,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良好。褒义。

类别用在“治安良好”的表述上。

例句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正是社会治安良好的最佳写照。

这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很好,人人路不拾遗,家家夜不闭户。

官吏廉明,上行下效,这个地方确实已经达到路不拾遗的境界。

就当前世道人心而言,能够做到路不拾遗的君子,恐怕为数不多。

这个小镇的治安还算良好,居民虽然不能夜不闭户,最少大家路不拾遗

路不拾遗的翻译

折叠 展开
  1. no one picks up and pockets anything lost on the road(lost articles are always returned)
  2. 道(みち)で人(ひと)が落とした物をだれも拾(ひろ)わない
  3. на дороге не берут потерянного

路不拾遗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路不拾遗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lù), 足部,共13画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公~。水~。陆~。~途。~程。~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相逢。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生~。出~。~子。~数( shù )。

方面,地区。外~货。各~人马。

种类。一~货色。

大,正:“厥声载~”。~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

车。筚~。乘~。

姓。

读音(bù), 一部,共4画

fǒu ㄈㄡˇ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读音(shí), 扌部,共9画

古同“涉”,历,经由。~级而上。

读音(yí), 辶部,共12画

丢失。~失。~落。

漏掉。~忘。~漏。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补~。路不拾~。

余,留。~留。~俗。~闻。~址。~风。~憾。~老(➊经历世变的老人;➋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死人留下的。~骨。~言。~嘱。

不自觉地排泄。~尿。~精。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传。

抛弃。~弃。

读音(rì), 日部,共4画

①.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 如: 日月星辰。日晷(guǐ)(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②. 白天,与“夜”相对。 如: 日班。

③. 天,一昼夜。 如: 多日不见。今日。日程。

④. 某一天。 如: 纪念日。

⑤. 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

⑥. 时候。 如: 春日。往日。

⑦. 每天,一天一天地。 如: 日记。日益。

⑧. 特指“日本国”。

读音(jī), 禾部,共10画

①. 聚集。 如: 积少成多。处心积虑。积储。积愤。积郁。积怨。积愿。积累(lěi )。积攒。

②. 数学上指乘法运算的得数。 如: 积数。乘积。体积。容积。

读音(yuè), 月部,共4画

①. 月亮;月球。地球的卫星。 如: 月光(月球反射太阳的光)。月蚀。

②. 计时单位,公历一年分十二个月。

③. 按月出现的,每月的。 如: 月刊。月薪。

④. 形状像月亮的,圆的。 如: 月饼。月琴。

⑤. 妇女产后一个月以内的时间。 如: 月子。

读音(léi,lěi,lèi), 糸部,共11画

㈠ 累 [ léi ]

①. 〔~~〕①连续成串,如“果实~~”;②颓丧的样子,如“~~若丧家之犬”。

②. 〔~赘〕①多余,不简洁,如“文字~~”;②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如“负重登高,不胜~~”(“赘”均读轻声)。

㈡ 累 [ lěi ]

①. 连续,重叠,堆积。 如: 累计。累日。累积。累累。日积月累。连篇累牍。

②. 照原数目多少而递增。 如: 累进税。

③. 连及,连带。 如: 累及。牵累。拖累。

㈢ 累 [ lèi ]

①. 疲乏,过劳。 如: 劳累。累乏。

②. 使疲劳。 如: 病刚好,别再累着。

路不拾遗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