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érxíng

三思而行

拼音 sān sī ér xíng 怎么读

注音 ㄙㄢ ㄙ ㄦˊ ㄒㄧㄥˊ

繁体

感情 褒义成语

近义词 行成于思深思熟虑郑重其事

反义词 冒昧从事草率从事轻举妄动不假思索

三思而行的意思

折叠展开

三:再三;表示多次;思:考虑;行:行动。
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宋 辛弃疾《哨遍》词:“嗟鱼欲事远游时,请三思而行可矣。”

正音”,读作“ér”,不能读作“ěr”;“”,读作“xíng”,不能读作“háng”。

辨形”,不能写作“”。

歇后语 孔夫子出门 —— 三思而行

谜语辞别姑母武则天(谜底: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再三考虑,然后行动。比喻谨慎行事。语本《论语・公冶长》。

【典源】

《论语・公冶长》

[1][2]而后行。[3]闻之,曰:“[4],斯可矣。”

注解

[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公元前568),春秋鲁国大夫,季友之孙。宣公八年继襄仲执政,为人俭朴清廉,相传家中妇女都穿布衣,而没有人穿锦帛,马厩里的马都只喂食草料而不喂食粟米,至于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也都只讲求实用,而没有名贵的金石玉器。人们称其廉洁且忠诚,卒谥文。

[2]三思:考虑多次。此“”未必实指。

[3]子:即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亦称为“孔子”。

[4]再:思考两次。

【典故】

季文子是鲁国的三家大夫之一,掌握著鲁国的实际政权。虽然他地位显赫,但平时的生活却十分节俭,据说他的家中没有人穿锦帛料子的衣服,都只穿布衣;马厩里的马也只喂食草料,不给牠们吃粟米,至于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具也都只讲求实用,而不重视他们是否精美名贵。因此人们都说季文子是个既廉洁又忠诚的人。季文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做事十分谨慎,往往一件事要想了又想才能决定。季文子死后,有人对此传述。孔子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就说:“再,斯可矣!”孔子认为季文子小心谨慎固然是优点,但太过小心以致犹豫不决,做事没有效率,反让优点变成缺点,所以孔子说:“一件事想两次就够了。”后来“三思而行”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谨慎行事。

【书证】

  • 01.宋・辛弃疾〈哨遍・池上主人〉词:“嗟鱼欲事远游时,请三思而行可矣。”
  • 02.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你也合三思而行,再思可矣。你如今年纪小哩,我与你慢慢的别寻个姻配。”
  • 03.《水浒传》第六七回:“林冲谏道:『兄长,人心难忖,三思而行。』”
  • 04.《喻世明言・卷三八・任孝子烈性为神》:“你且忍耐,此事须要三思而行。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倘或不了事,枉受了苦楚。”
  • 05.《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这十两银子,你做经纪的人,积趱不易,还要三思而行。”

【用法】

语义比喻谨慎行事。

类别用在“小心谨慎”的表述上。

例句

这件事太重要了,你必须三思而行

这事关系到妳的终身,怎能不三思而行

爸爸说小心不蚀本,要我们凡事三思而行

凡事三思而行,才能减低发生错误的机率。

此事不宜冒进,大家先平静下来,三思而行

结婚是终身大事,不可轻率,务必三思而行,以免后悔。

如今世道衰微,人心险恶,凡事要三思而行,才能趋吉免祸。

他是个莽汉,做事向来很冲动,不知如何才能要他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的翻译

折叠 展开
  1. Look before you leap.
  2. 三思(さんし)の上(うえ)実行する
  3. erst wǎgen,dann wagen(erst denken,dann handeln)
  4. во всяком деле нáдо трижды подумать

三思而行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行”字开头的成语接龙(顺接)

  • 完整接龙
  • “三”字结尾的成语接龙(逆接)

    三思而行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sān), 一部,共3画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读音(sī), 田部,共9画

    〔于~〕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者如故矣”。

    读音(ér), 而部,共6画

    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①表平列,如“多~杂”。②表相承,如“取~代之”。③表递进,如“~且”。④表转折,如“似是~非”。⑤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⑥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⑦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读音(xíng), 彳部,共6画

    走。~走。步~。旅~。~踪。~百里者半九十。~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远自迩。

    出外时用的。~装。~箧。~李。

    流通,传递。~销。风~一时。

    从事。进~。

    流动性的,临时性的。~商。~营。

    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径。品~。言~。操~。~成于思。

    实际地做。~礼。~医。~文。

    可以。不学习不~。

    能干。你真~。

    将要。~将毕业。

    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五~(“金”、“木”、“水”、“火”、“土”)。

    古诗的一种体裁。长歌~。

    汉字字体的一种。~书。

    姓。

    读音(rì), 日部,共4画

    ①.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 如: 日月星辰。日晷(guǐ)(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日珥。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

    ②. 白天,与“夜”相对。 如: 日班。

    ③. 天,一昼夜。 如: 多日不见。今日。日程。

    ④. 某一天。 如: 纪念日。

    ⑤. 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

    ⑥. 时候。 如: 春日。往日。

    ⑦. 每天,一天一天地。 如: 日记。日益。

    ⑧. 特指“日本国”。

    读音(jī), 禾部,共10画

    ①. 聚集。 如: 积少成多。处心积虑。积储。积愤。积郁。积怨。积愿。积累(lěi )。积攒。

    ②. 数学上指乘法运算的得数。 如: 积数。乘积。体积。容积。

    读音(yuè), 月部,共4画

    ①. 月亮;月球。地球的卫星。 如: 月光(月球反射太阳的光)。月蚀。

    ②. 计时单位,公历一年分十二个月。

    ③. 按月出现的,每月的。 如: 月刊。月薪。

    ④. 形状像月亮的,圆的。 如: 月饼。月琴。

    ⑤. 妇女产后一个月以内的时间。 如: 月子。

    读音(léi,lěi,lèi), 糸部,共11画

    ㈠ 累 [ léi ]

    ①. 〔~~〕①连续成串,如“果实~~”;②颓丧的样子,如“~~若丧家之犬”。

    ②. 〔~赘〕①多余,不简洁,如“文字~~”;②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如“负重登高,不胜~~”(“赘”均读轻声)。

    ㈡ 累 [ lěi ]

    ①. 连续,重叠,堆积。 如: 累计。累日。累积。累累。日积月累。连篇累牍。

    ②. 照原数目多少而递增。 如: 累进税。

    ③. 连及,连带。 如: 累及。牵累。拖累。

    ㈢ 累 [ lèi ]

    ①. 疲乏,过劳。 如: 劳累。累乏。

    ②. 使疲劳。 如: 病刚好,别再累着。

    三思而行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